纪检监察要闻

纪检监察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纪检监察要闻 >> 正文

正确把握和自觉践行“四种形态”

     发布日期:2016-09-08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发布时间:2016-09-08

“严管就是厚爱,治病为了救人。”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工作报告“工作体会”中明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要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实践“四种形态”,是纪委转变职能的有效抓手,通过对各个形态的把握运用,形成各有侧重、分类施策,层层设防、标本兼治的战术布局,能够很好实现惩治极少数、教育大多数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精准运用。

第一种形态是“四种形态”的基础,重在“注射疫苗”,促使党员干部不忘初心,敬畏组织、敬畏纪律。第一种形态对应的是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解决问题靠的就是日常教育监督管理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这相当于防范腐败病毒的第一道防线,主要是在党员干部着凉打喷嚏的时候,提醒及时添加衣物或打预防针,起到防初萌、治未病的效果。要通过开展函询、约谈、诫勉谈话、召开民主生活会等方面的工作,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及时消除问题隐患。用好第一种形态,重点是各级党组织切实扛起主体责任。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敢于拉下脸来谈、横下心来管、硬起手来抓。浙江建立约谈制度以来,省委主要领导带头约谈,带动全省各级党组织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其中2016年上半年全省对省管干部的谈话函询就达到103件(次)。

第二种形态是执纪问责的开始,属于“发病”的初期阶段,已经违反党的纪律,需要予以纪律处分或组织处理。第二种形态要成为“大多数”,就需要各级纪委转变执纪理念,在线索处置、纪律审查、执纪审理等各个环节,都揪住小节不放,做到无病预防、初病早治、动辄则咎。同时,对于那些主动交代、检举立功、挽回损失的党员干部,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关规定,可以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组织处理,免予党纪处分,实现向第一种形态的转变。从浙江情况看,2015年被警告、严重警告等党纪轻处分的干部占党纪处分总人数的46.5%,2016年一季度上升到55.49%;2015年全省共调整“下”的干部769名,其中省管干部35名、市管干部92名、县管干部576名。实践证明,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第三种形态是纪与法转换的关键,重在“刮骨疗毒”,让游走在纪法边缘的党员干部反思警醒、悬崖勒马。必须注重发挥好第三种形态在管党治党中的作用。针对此类党员干部,要通过党纪重处分以及“断崖式”降级等重大职务调整方式,做到大病快治。治病是为了救人,要教育党员干部相信组织、忠诚组织、敬畏组织,多大的事都要主动向组织讲清楚。对那些严重违反党纪后知错、悔错、改错的干部,要注意区分情形、区别对待。对主动向组织坦白、愿意改过自新的党员,要给机会、给出路、给政策,使其洗心革面、迷途知返,实现由后一种形态向前一种形态的转化。这其中既有深刻的政治考量,也是我们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一贯方针的体现。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为了追求“少数”这个目标,而在纪律审查中可以点到为止、高举轻放。特别是对那些对抗审查又涉嫌违法的党员,要按照刑事处罚有关最新规定精神予以从重加重处理,实行第四种形态。

第四种形态是前三种形态实施后的理想目标,重在震慑,让极极少数受到法律的严惩。“四种形态”提出后,有人担忧,“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是不是反腐败节奏要放缓,力度要减弱?其实,这是对“四种形态”的误解。首先,保持惩治高压态势本身就是“四种形态”中的一种,是对前三种形态得以实施的有力保证。其次,这个极极少数是相对于监督执纪覆盖的全体党员干部而言的,绝不意味着力度减弱。对于那些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党员干部,三类情况同时具备的是重中之重,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做到利剑高悬、震慑常在。2015年浙江省纪检机关共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线索698人次,这在“四种形态”中所占的比例已经是极小的部分。据统计,2015年浙江省在立案查处的违纪人员中,单纯给予纪律处分的占94.7%,2016年一季度达到96.8%,如加上数量更多的诫勉谈话、批评教育的对象,第四种形态已然是极极少数。

“四种形态”既是监督执纪问责的工作方法,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举措。各级党组织和纪检机关要认真践行“四种形态”,及时匡正和校准党员的越轨、出界行为,建起“好同志”与“阶下囚”中间“带电”的缓冲区,从根本上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净化政治生态。这既是对党的事业负责,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严管厚爱。(省纪委常务副书记马光明)

上一条:省纪委通报六起因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不力受到问责的典型问题

下一条:中央纪委通报五起执纪审查中发现的中管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